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:脾气还不小

来源:半岛体育APP手机端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1-10 19:07:20

  世人皆知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的不易,却不知在那个年代里,还藏着这样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。

  1950年的秋天,北京饭店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。在这场国庆晚宴上,一位年轻的姑娘端着酒杯,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毛主席。这位名叫田桂英的姑娘,虽然年仅二十出头,却已是一名技术娴熟的火车司机。

  当主席问起"你真能开得动火车?"时,这个倔强的东北姑娘心中一股劲儿上来了。在随后的握手环节,她竟然故意使出了力气!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主席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笑着说:"这女娃儿,脾气还不小。"

  这个看似简单的握手背后,究竟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?为什么一个年轻姑娘能在那个年代开上火车?而这个特殊的"较劲"又折射出了怎样的时代精神?

  1949年初春,大连机务段的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段长李铁山刚刚宣布了一个破天荒的消息:要在大连机务段招收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。

  但这个决定早已是上级部门深思熟虑后的选择。当时,新中国百废待兴,铁路运输正面临着人手严重短缺的困境。大连作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,更是急需大批技术人才。

  消息一出,在大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当时,已经在机务段当学徒工的田桂英第一个报了名。这个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的姑娘,从小就在火车轰鸣声中长大。

  "不行!绝对不行!"田桂英的父亲,一位老火车司机当即表态反对。他太清楚开火车的辛苦——一铲煤少说也有二十多斤重,一趟车下来至少要铲几百铲,就连他这样的老司机,有时都累得直不起腰。

  但田桂英还是偷偷递交了报名表。让人没想到的是,报名的姑娘竟然不在少数,光是机务段职工的女儿就有十几个。

  体检那天,主管医生看着这群平均岁数还不到十八岁的姑娘,连连摇头:"你们想清楚了吗?蒸汽机车可不是闹着玩的!"

  最终,经过严格筛选,九个姑娘获得了培训机会。田桂英因为有学徒工经验,又识字念书,被选为了培训班班长。

  培训的第一关就让几个姑娘打了退堂鼓。车头顶上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,光是爬上去就让人腿软。更别提还要在烈日下学习锅炉构造,在煤堆里摸爬滚打。

  当时的培训条件异常艰苦。没有专门的教室,姑娘们就围坐在机车旁边,拿着本子记笔记。机械零件图纸看不懂,她们就一遍遍地描摹。理论课上,田桂英带头提问,大家互帮互学,愣是把那些拗口的术语都记在了心里。

  转眼到了1949年深秋,培训即将结束。九个姑娘只剩下了三个。其中,田桂英的表现最出色。她不但掌握了全部理论知识,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女性开火车的独特方法。

  这时,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:上级要派人来考核。这可把大连机务段的领导们急坏了。让女性开火车,在全国还是头一遭。万一考核不过关,这个破天荒的决定岂不是要成了笑话?

  但领导们的担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。在考核中,田桂英不但完美地完成了倒车入库这样的高难度动作,还创造性地改良了添煤方式,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体力消耗。

  其他两位姑娘的表现也不错,三人一起通过了考核。当考核组组长宣布结果时,特意表扬道:"没想到女同志开起火车来,一点不比男同志差!"

  通过考核只是一个开始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显露出冰山一角。1949年深冬的一天,田桂英第一次独自面对火车的操作台,才真正明白什么叫"巾帼不让须眉"。

  "15分钟内必须添加280铲煤,一铲少了,机车就会失去动力!"老师傅站在一旁,一边擦着汗一边说道。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一铲煤少说也有二十来斤,280铲就是5000多斤。这种重复的体力劳动,即便是男司机也常常叫苦不迭。

  为了克服这个难关,田桂英想出了一个办法。她每天天不亮就来到煤场,将煤块分成大小不一的几堆。添煤时,先用小煤块垫底,再放大块,最后撒上碎煤末。这样不但节省体力,还能让煤燃烧得更充分。

  但体力活只是第一关。蒸汽机车构造复杂,光是各种阀门就有几十个,每个都要调节到恰到好处的位置。稍有疏忽,就会造成严重后果。

  "你们看这个水位表,"老师傅指着锅炉上的一根玻璃管说,"水位低了,锅炉会爆炸;水位高了,又会影响蒸汽压力。必须要时刻注意!"

  为了掌握这些技术要领,田桂英和其他两位女司机坚持每天下班后去夜校学习。她们不但要补习物理、化学知识,还要学会看懂复杂的机械图纸。

  当时的夜校在机务段的一间旧仓库里,连个像样的黑板都没有。姑娘们就用煤渣在地上画图,一边画一边讨论。有时候学到深夜,她们就席地而睡,第二天一早接着干活。

  最让人头疼的是机车故障的处理。一次夜间行车时,田桂英发现蒸汽压力突然下降。依规定,这样的一种情况必须立即检查。可是外面黑灯瞎火,光靠一盏马灯,要在密密麻麻的管道中找出故障点谈何容易?

  "听声音!"老师傅教给她们一个绝招,"好比大夫听诊,机车发出的每种声音都代表不同的状况。"

  就这样,三个姑娘开始了"听诊"练习。她们轮流闭上眼睛,光靠耳朵分辨各种零件的工作声音。渐渐地,她们不但能准确判断故障位置,还能未雨绸缪,提前发现潜在问题。

  体能训练也一刻没有放松。她们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,就为了练习铲煤。一开始,有人出主意让她们每次少铲一点,时间拉长点。但田桂英坚持按照标准来,宁可多流汗,也要确保火力充足。

  就这样,三个月下来,她们不但能熟练完成各项操作,连续蹲着添煤也不觉得吃力了。最重要的是,她们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"女子开车法",用巧劲儿代替蛮力,反而比某些男司机操作得更细致。

  1950年春节前夕,机务段专门组织了一次技术比武。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,在长达四个小时的实操考核中,三位女司机竟然包揽了前三名。这一下,那些质疑的声音彻底消失了。

  1950年3月8日,这个特殊的日子,整个大连机务段沸腾了。一列崭新的蒸汽机车前,悬挂着一面大红绸缎制成的锦旗,上面写着"妇女的火车头"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。

  这辆被命名为"三八号"的机车,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节日,更是因为它将由田桂英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正式执行任务。此时的站台上,已经挤满了前来观看这历史性一刻的群众。

  "真的能行吗?"站台上议论纷纷。不少老铁路工人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。要知道,这可是一列重达近百吨的货运列车,要从大连一直开到沈阳,途经十几个大小站点,全程近400公里。

  上午十点整,田桂英身着笔挺的蓝色工作服,戴着油光发亮的机械师帽,走上了站台。这一刻,所有的质疑声都安静了下来。人们看到的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司机,正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零部件。

  当地《大连日报》的记者也闻讯赶来,争相拍照采访。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新闻!一位记者问道:"您觉得女性开火车有什么优势吗?"田桂英胸有成竹地回答:"女同志心细,开起车来更稳当。"

  就在记者们争相采访的时候,铁路局的领导也来到现场。他们特意带来了一面锦旗,上面写着"巾帼不让须眉"。这可是破格提拔啊!要知道,按照当时的规定,见习司机至少要实习两年才能转正。

  正午时分,"三八号"列车准时启动。田桂英娴熟地操作着各个控制阀门,蒸汽机车发出一声悠长的汽笛,缓缓驶出站台。站台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。

  就在田桂英执行首次任务的同一天,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刊登了一篇特写,题为《铁路线上的"巾帼英雄"》。文章详细报道了大连机务段培养女司机的创举,以及田桂英等人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过人毅力。

  这篇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。很快,上海、天津等地的铁路部门也纷纷效仿,开始招收女司机。一时间,"三八号"列车和田桂英的名字传遍了全国。

  更让人没想到的是,就在田桂英执行首次任务后的第二天,苏联驻旅顺领事馆专门派人送来了一面锦旗,上面用中俄两国文字写着:"祝贺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"。这在当时的国际友人中间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  首次任务圆满完成后,田桂英并没有骄傲。她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:"今天不过是个开始,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。"果然,在随后的日子里,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司机的能力,为别的地方培养女司机树立了榜样。

  在"三八号"列车首次亮相后的一年里,田桂英用一串惊人的数字向世人证明了女司机的实力。6万公里的安全行驶里程,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;节约煤炭58吨,超过了当时普通司机年度定额的两倍。

  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田桂英独创的一套科学开车法。她发现,传统的添煤方式存在很大的浪费。"老师傅们总说宁多勿少,但其实煤多了反而会影响燃烧。"于是,她开始研究最佳的添煤量和时机。

  经过反复试验,田桂英总结出了"三段火"添煤法:起步时用小火,稳定后加大火,快到站时改小火。这种方法不但节省煤炭,还能让机车运行更加平稳。

  除了改进添煤方式,田桂英还对蒸汽机车的构造提出了改良建议。当时的蒸汽机车存在一个普遍问题:锅炉水位不稳定。这样的一个问题困扰了机务段多年,没人能找到根本原因。

  田桂英注意到,每次机车过弯道时,水位表的读数就会剧烈波动。通过仔仔细细地观察,她发现原来是水位表安装的地方的问题。她提出将水位表移到锅炉的中间位置,这样就能避免离心力的影响。

  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采纳。机务段专门成立了一个技术改良小组,由田桂英担任组长。在她的带领下,小组成员对蒸汽机车进行了全面改造,不仅解决了水位问题,还提高了机车的运行效率。

  1950年夏天,一场特殊的技术交流会在大连机务段举行。来自全国各地的铁路专家齐聚一堂,就为了学习田桂英的创新经验。会上,她详细讲解了自己的研究成果,从煤炭燃烧原理到机车构造改良,事无巨细。

  "这哪像个女司机,简直就是个工程师!"一位来自哈尔滨的专家惊叹道。确实,田桂英不但掌握了开车技术,还深入研究机车原理,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方案。

 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设计的新型给煤器。这个装置可以依据机车速度自动调节给煤量,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司机的劳动强度。这项发明很快在全国推广,被誉为"火车上的省煤专家"。

  但田桂英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。她开始研究怎么样提高货运列车的运行速度。通过详细记录每个路段的坡度和弯道,她绘制出了一份精确的线路图,并据此制定出最优的操作方案。

  这份方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,货运列车的平均速度提高了15%,而煤耗反而降低了。这一成果引起了铁道部的格外的重视,派专人来大连考察学习。

  就这样,一个普通的女司机,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,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她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国,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铁路事业。

  1950年秋天,在北京饭店的国庆晚宴上,田桂英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。这次见面,不同于第一次全国劳模代表大会时的拘谨,她大胆地和主席"较起了劲"。

  "你真能开得动火车?"主席带着关切的语气问道。这句话勾起了田桂英的倔强,在握手时她故意使了把劲。没想到主席不仅没生气,还笑着说:"这女娃儿,脾气还不小。"

  这看似普通的一幕,实际上见证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巨大变化。从一个普通的机务段学徒工,到成为全国闻名的女火车司机,田桂英的成长历程印证了"妇女能顶半边天"的伟大口号。

  1951年春天,一个意外的机会彻底改变了田桂英的人生轨迹。当时,唐山铁路学院破例招收了一批在职干部进修。田桂英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,获得了宝贵的入学机会。

  在唐山铁路学院的求学生活并不轻松。由于基础薄弱,田桂英不得不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努力。每天清晨四点起床,背着英语单词;晚上熄灯后,她就借着走廊的灯光继续学习高等数学。

  同学们都说:"田桂英不是在上课,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。"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,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机械工程专业的文凭。

  毕业后,田桂英婉拒了留校任教的邀请,毅然回到了大连机务段。这一次,她的身份是工程师。她立即着手组建了一个女司机培训班,开始为铁路系统培养新一代的女性人才。

  "要教就要教最难的!"这是田桂英的教学理念。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,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学员。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,从故障处理到安全规程,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极致。

  在她的带领下,第一期培训班就培养出了15名优秀的女司机。这些新晋女司机们很快就在各自的岗位上崭露头角,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佳绩。

  1956年,铁道部专门召开现场会,推广田桂英的培训经验。她培训出的女司机,遍布了东北三省的各个铁路局。这些女司机不仅继承了她的技术,更传承了她勇于创新、永不服输的精神。

  一天,一位记者问她:"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?"田桂英说:"我希望将来在铁路线上,能看到更多的'三八号'列车。"

  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。到1960年代,全国各地的铁路系统都有了女司机的身影。她们中有人成为技术能手,有人走上管理岗位,还有人成为工程师、专家。

  而那个在1950年国庆晚宴上和主席较劲的倔强姑娘,也从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,成长为新中国铁路事业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。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:女性不仅能开得动火车,还能开出一个新天地。

上一篇:华为Mate70和荣耀X60被指疑似外观撞脸网友直呼“难以分辩”